买量游戏规模日益壮大,近来渠道联运与买量之间的竞争似有升级倾向。最近几年许多厂商常常把“研运一体化”挂在嘴边,部分有实力的很早便开始搭建闭环生态,从研发发行到买量实现一体化。
以广州某老牌页游厂商衍生出的体系为例,该体系内涵盖了CP、国内发行、海外发行,买量团队,甚至还有为体系内专供的外包团队。
相较于自己出资迅速扩张,不少厂商认为采用体系化打法更为风险更低,由于体系内擅长的产品调性普遍相符,体系化推广经过长期的深耕同样可以极大压低买量成本。当然,体系内的厂商之间,为了维系长久合作及信任度,多数存在互相参股现象。
伴随买量的盛行,很多人会发现产品更难找了。
其一是多数优质CP一早被大厂参股收入囊中;其二是像广州这种体系化抱团的情况众多,被圈进体系内的CP制作的游戏往往会交由内部发行、买量进行推广;其三是一些CP开始把手上的产品交到了擅长做买量的发行手上。
因此导致今天市场上“漏网”的优质产品十分少见,而具备优质研发能力CP也愈加吃香。
一位买量发行曾表示,市面上只要有过成功产品的团队,成功了多少款产品,流水多少,上了哪些渠道,哪些人员是主导,他们都会记录。优质团队的新动作他们会特别关注,也会寻找机会接洽合作。
买量带来的巨大收益让人无法抗拒,当越来越多厂商将重心放在超级APP及广告平台买量上,渠道必将失去了一些优质产品的“首发权”。 而随着买量市场的规模持续扩大,导致双方用户重合率愈高,且在被反复的推广洗礼之后用户质量也会下降。面对这些问题,作为渠道方无法不作出改变。
而从厂商角度俨然也不容乐观,当买量市场壮大,入局的大玩家增多,对现有买量厂商、发行、CP格局也将带来另一番强势冲击。
“承受不起高买量成本负荷的厂商将陆续离场,而CP得到的利润也许会越来越薄。”